今年各地消协组织将以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为主攻方向,聚焦消费者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消费者投诉的便利度,加大消费者投诉问题的解决力度。
在度过流行期之后,居民的生活半径扩大、消费场景修复,必然会带动消费增速反弹。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财联社梳理发现,促销费和确保能源安全等工作被多个部委提及。除了疫情反复的担忧之外,疫情冲击可能留下的疤痕效应也不容忽视。同时改善消费条件,强化停车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充电设施设备建设,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结构性矛盾,石油对外依存是最大安全短板。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将研究出台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我们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在把扩大内需放在第一位,说明它不是一个短期战略,而是长期的,是大国开放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滕泰表示,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正在逐渐过去,2015年开始,出口的增速就在逐步放缓,2020年由于欧美国家大规模降息刺激消费,所以欧美旺盛的需求再次让中国出口经历了一年高增长,到了2021年中期,中国出口又开始回落,今年10月份还出现了负增长,显然过多依靠外需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经常提到扩大内需,但今年首次把促进国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有何考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徐朝阳教授分析称,如果外部环境不乐观、外需不足,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而言就变得尤为重要。滕泰说,从现在来看,大部分地区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还是很大的,比如之前很多消费场景因为疫情关闭,现在会自然复苏。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消费能否随即激活?苏剑认为,经历3年疫情,不少人靠储蓄生活,或许现在只想多赚点钱。
要刺激消费的话,首先要把社会保障做好,比如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失业等,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只要收入提高,就会主动去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其中明确2023年5项重点工作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1-11月份,物流业总收入为11.4万亿,同比增长5.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本月物流业总收入增速回落较为明显,但专业物流保持较强的供给能力。1-11月份,进口物流总额同比下降5.3%,降幅较1-10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2月28日发布2022年1-11月物流运行分析。
1-11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8.0%,增速快于工业品物流总额4.2个百分点。进口物流量增速由正转负。1-11月份,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5%,增速较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民生消费物流持续发挥支撑作用,特别是受双11网购促销带动,电商快递物流需求实现较快增长,继续发挥释放带动作用。
工业物流回落明显。1-11月份,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8%,增速较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快于工业品物流总额2.4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01.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4%,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本月工业物流受到出口下滑、国内疫情反弹等因素影响,产业链循环受到一定冲击,工业物流增速回落较为明显。从月度情况看,11月份工业生产修复进程有所放缓、出口需求大幅回落等因素影响进口需求进一步收紧,11月份由增长转为下降3.0%。从环比看,近期受疫情因素影响物流需求有所波动,当月增速明显放缓,11月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7%,环比回落3.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当月同比增长2.2%,环比回落2.8个百分点。尽管受到短期因素影响,物流需求恢复动能有所减弱,但社会物流总额三季度以来基本延续了逐步恢复的态势,1-11月社会物流总额仍保持3%左右的恢复性增长苏州组织开展赴日包机经贸活动,拿下新订单金额超10亿元,随后又马不停蹄包机去了欧洲。
打出免减缓降补政策组合拳,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浙江省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直言。浙江要求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
包机出海抢订单,成为各地拼经济的生动注脚,浙江、广东、四川、江苏、福建、海南等多地纷纷组织企业出海,志在扩展市场,把失去的订单抢回来。时不我待,出海抢单的收获颇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回首这一年,中国经济确实挺难,国际环境风高浪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减,但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努力拼经济,以拼达稳,全年中国经济有望突破120万亿大关,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和不屈。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提出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经济一年来的不易。
勇挑大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拿出真金白银促进消费,以促进烟火气的尽快回归。
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张连起表示,三年以来这些方面有躺平内卷倾向,这突出了问题导向,要激发整个社会干事创业活力。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扩大范围,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提至50%,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发展。
福建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深圳南山区再发2亿元消费券促消费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央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来,加快促进经济恢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省份纷纷立下目标,拿出实招,重大项目建设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从2021年GDP总量来看,排在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上海。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一些地区动作很快。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表示,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经济增速将逐步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2022,中国经济以拼达稳可以说,中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呼吁大家是时候要出海做生意了,不要怕什么。甘肃要求,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快复工复产,让人民群众看到有效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真招实招,全力提振市场信心,尽早让经济社会发展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
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在关键时刻,国务院推出了 稳经济33条以及一系列接续政策,吹响了稳经济冲锋号。在拼经济过程中,经济大省们勇挑大梁,被寄予厚望。
宁波组织商务包机2批8班次,累计服务600人次,拉动订单额约20亿美元。这一年,中央多次强调敢,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